阅读推广
信息快递MORE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门户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03日 08:54 阅读量:1165

2020年10月24日下午两点半,山东师范大学稷下读书会在本部图书馆五层报告厅举办读书会活动,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赵卫东老师与一百多位爱好传统文化的山师学子开展了一场关于儒学经典《大学》智慧的探访之旅。

作为一部国学经典和儒家的总纲之书,《大学》思想深奥博大。赵卫东老师以“《大学》之道”,主要从三个方面分享了《大学》蕴含的儒学智慧:《大学》之书;《大学》之旨;《大学》之道。

《大学》之书

赵老师首先分享了关于《大学》作者以及成书时期的学者讨论,从历史和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其名称的由来及成书反映的社会背景,并讲述了《大学》的主要历史流程和社会地位。《大学》即为儒家总纲,“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指明了儒家修身的次第,在“四书”中,朱熹认为“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大学》之旨

《大学》的儒家精华即为它的三纲八目,在这里,赵老师又为其补充了六要素,分别是:三纲领、八条目、六要素。三纲领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要素则是:“止(确定目标)、定(心有定向)、静(心无杂念)、安(安贫乐道)、虑(思虑精详)、得(实现目标)”。赵卫东老师从训诂学和历史研究讲起,逐一讲授了各个因素的内涵要义,并探讨了了朱熹和王阳明对各个要素理解而持有的不同观点。赵老师还以自身的求学和为学作例,向同学阐述如何具体地确定目标、如何方为安贫乐道,提到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之“安”的境界,受益良多,更加理解了《大学》之“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能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

对于道,老师认为不用做过多的阐释,中华文化的思想蕴含足以以“道”字来阐释。老师分享并阐释了六种《大学》之“道”:至善之道(儒家善恶的五个层次)、知止之道(社会人伦关系的纲常)、日新之道(儒家对创新的提倡)、内外之道(修己安民,内圣外王)、挈矩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末之道(儒家内外观、德财观、义利观)。印象最深刻的是赵老师关于“至善”的阐述,至善是儒家善恶层次的第五个层次“无善无恶”,至善已经脱离了善恶之间的对立,老师引王阳明《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来解释至善的本意内涵,感慨良多。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赵老师深入浅出,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儒家经典《大学》这场精彩绝伦、余音袅袅的精神盛宴,老师分享的内容丰富、讲解张弛有度,儒学经典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喂养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食粮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同学们对儒学和儒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思考。

同学们,请期待稷下读书会下次的传统文化系列之旅吧!

 赵卫东老师系山东大学高等儒学研究院,兼任山东周易研究会秘书长,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等职,主要从事儒家与道家道教哲学研究。本次讲座,山东师范大学稷下读书会有幸邀请到赵卫东老师为大家讲授儒家经典《大学》。


(文:稷下读书会)